心理学中的消极独处个体和积极独处个体

2020年,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在2022年疫情的第三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异地求学的我也体验了一次隔离生活。长达14天的隔离生活,让我有机会与自己独处,去思考一些平时飞快的生活节奏、高压的生活环境中所无法认真考虑的问题。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独处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可能属于消极独处个体,在这14天里,想到的问题、面对的情绪多半都是负面的。回顾你自己的独处经历,你是否和我不一样,总能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度过独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避免不了出现需要“独处”的时候,而人类又是是社会动物,对独处的喜好和需求是不同的,在独处偏好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拥有不同的独处动机及独处偏好。有些个体独处出于自愿寻求,有些则为被动独处,研究者根据个体不同的独处动机,将人们区分为积极独处个体与消极独处个体。

消极独处个体倾向于与人交往,但常常无人陪伴,从而被迫一个人,独处时极易产生消极体验,而积极独处则是个体主动选择,这类个体独处时会产生积极体验,前者通常伴随着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焦虑孤独等压力,而后者伴随着积极的心理建设和舒适的心理体验。


独处在情绪调节、自我评价、认知发展、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均有帮助。研究表明,独处不但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关,也与认知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等预期和决策。研究显示在独处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并且那些花费中等时间独处的青少年似乎比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独处或极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独处的青少年,在解决很多身份和价值问题上有更好的认知状态。研究者发现,花适当时间独处的青少年不仅抑郁情绪较少,而且学习成绩往往比那些独处时间很少或太多的青少年要好。

积极独处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学会积极独处,学校教育也可以针对性地加强“自省”等方法的训练,促进独处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支持。


我们要培养自己积极独处的能力,学会从独处中汲取能量,在众声喧嚣的时代,独处也许比群聚更时尚,独处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技能,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