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这是一个让所有观看者都很堵心的视频,事情发生后,迅速发酵成为热搜话题,引发了大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该如何“管教”的讨论。
很多专业自媒体也纷纷发声,表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有对少年的惋惜、有对妈妈的指责、也有社会压力传导给青少年的担忧、还有很多声音指向了一个大家都很想弄明白的话题:“如今的青少年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选择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离开?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变得如此脆弱不堪?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著名媒体评论人胡锡进就在微博评论,大致意思是说自杀者太懦弱了,并且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只顾自己一时冲动,不考虑亲人的感受和痛苦...
胡老师的微博原文:看到上海那个中学生跳桥自杀的视频,真是痛心。就在昨天,我去探望了一位刚刚上吊自杀的发小的亲属,他可能是抑郁症,我很难过。再早一点,另一位熟悉的朋友也因抑郁症自杀。我想说,自杀者可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他们怯懦,也极其不负责任。你走了,亲人们呢?这对他们是多大的打击,你们tmd想过吗?自杀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只是记得年轻时看过报道,说一些欧洲国家的自杀现象很严重,当时不理解,觉得好好的日子,为什么要自杀?现在看来,物质生活好了,抑郁症的发生率反而上升了。社会应当加强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尽最大努力防止自杀的发生。
胡老师的微博发出后,招致了很多网友的反驳:
网友@安静地渔说:“责任?对他人负责,那要不要对自己负责呢?这一生一直未他人而活,我只想有一次为自己而死!”
网友@阿i肆g 发表评论:“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要怕活着呢?”
网友@宁静夏夜的凉风则反驳了他的观点:“你这句话就是压垮很多抑郁症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很多重度抑郁症的人来说,死反而最轻松,活着最难受!
而一个叫做@碎碎九十三的网友,他的评论最引人深思:
碎碎九十三的评论:
那个高架桥跳下去的男孩子,我想大部分年轻人都能明白他的感受,我甚至在看到的一瞬间先是有解气的感觉,而后才是惋惜。
首先声明,我希望所有人都热爱生命,生命可贵。自杀是一种不能后悔的事情,不要轻易去做。
不过这位母亲在高架桥川流不息这么危险的地方都要停车,我实在想不出她是为了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
刚刚看了完整版视频,母亲还曾下车拉了孩子的车门,然后再次上车,上车以后又过了几分钟孩子才跳了桥,你猜她上车说了什么?又为什么下车拉车门呢?这么湍急的车流她还能停车,下车,上车,说她不是在骂人,可能没人信。
一个狭小的空间,压抑的环境,指责的言语。我只用想的就呼吸不过来,而这样的事情是第一次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男孩子今天没有跳下去,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这样的环境,他永远都是错的,永远都是。
这个评论很好的反驳了那些指责青少年承受能力差、做事不顾后果、不顾及亲人感受的观点,平心而论,任何一个生命体,对于死亡有这么从容吗?
一个人要被逼到什么程度,才会对生命如此的无所谓?才会对死亡如此的无所畏?
贰
最近和一个朋友闲暇时聊起她的女儿,她满脸自豪:“小家伙现在可能干了,自己创业自己打拼,常常工作到凌晨,忙的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我说:“真不容易,当年那么严厉的逼她读书,辛亏她够坚强,挺过来了!”
朋友愕然的看着我说:“我有很严厉的逼她吗?我对她不是一直很温柔的吗?”
“我曾经见过你很凶的将她骂出门...那时候,她才十几岁,流住眼泪冲出去...”我对她说。
她愣住了,表示很受伤的说:“怎么可能呢?我怎么会这样对待女儿,我那么的爱她,为了她我遭受了多少委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
是的,正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我们会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权利,因此,我们有资格无视界限去嘲讽、打击、辱骂、批评、贬低、甚至是责罚他们...
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为了他们好,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情境下,可以督促他们“变好”。
正是这些以爱为名的“督促”,让我们失去了判断力和记忆力!
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有一个家长会,老师给家长和孩子都发了一张纸,请他们记录下父母对孩子说过最伤人的话。
家长的答案收上来,大部分都是“不听话...爱犟嘴...拖拉...懒惰...”之类的责备话,而当孩子们的答案收上来时,内容却让人吃惊!
“就你这傻逼样子,长大了有什么出息?”
“狗东西,你早晚会进监狱的”
“我他妈的倒了八辈子血霉,生出你这么个玩意儿”
“你怎么不去死?”
“你简直是个猪脑子,笨死算了!”
...
当老师一字一句把这些话念出来,全场一片死寂,家长们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么恶毒的伤人话,那一句句冰冷的就像刀子一样,插在孩子们的心上。
叁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一直陷入童年创伤之中无法自拔,对母亲充满了怨恨。
她有一个苛刻严厉的母亲,每天对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指责和批评,持续的打击否定她,并习以为常。
这让她的性格胆小懦弱,直到长大成人,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害怕拒绝别人,也害怕被别人拒绝。对于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缺乏信心,尽管她其实很优秀,非常聪明。
经过心理辅导,她慢慢变得积极开朗起来,在自我成长中逐渐摆脱了恐惧和退缩,敢于去面对,敢于尝试着去坚持自己的界限,对侵犯利益的行为说“不”。
她意识到和母亲的关系是她的创伤核心,当时她已经在咨询环境中宣泄了委屈和愤怒,对于母亲也有了一些理性的认知,她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去面对了,因此决定周末回家,和妈妈去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修复。
临行前,她来咨询我一些防范二次受伤的方法和沟通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快结束时,我记得我对她说:
动物界有两种动物的记忆很特别,一种是大猩猩,它们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对于发生过的事情能一直牢记不忘。
而另一种就是金鱼,据说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非常短暂,它们只要摆摆尾巴就能把前面发生的事情遗忘了...
而我们人类,对于某些特定事情的记忆,同时具有这两种动物的特征,比如说“伤害”。
我们擅长像黑猩猩一样牢记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像金鱼一样容易遗忘我们对于别人的伤害...
尤其在父母和儿女之间,父母们常常会忘记了他们曾经怎么样凶狠的对待孩子,如何用暴力而冷漠的言语把孩子们推到危险边缘。
而那些时候,往往是他们人生的艰难时期,他们会不知不觉的“迁怒”,把对生活的怨恨宣泄在孩子们身上。
等这个阶段过去,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们也渐渐年老,开始变得温柔有爱起来。
那些曾经伤害孩子的记忆,就像前面那个关于家长会故事中那些惊愕的父母一样,被选择性的遗忘了——他们会把造成伤害的原因归咎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压力等等。
他们并不是刻意去逃避责任,也不会有意为自己开脱,他们只是选择性遗忘了!
因为没有人愿意在“负疚”中生活,当他们选择性的忘记了那些伤害,并开始表现出对孩子有爱的一面,那些新的“爱的行为”会产生一个新的经验,“覆盖”那些曾经发生的过往...
然后他们就真会觉得,我一直都是这么爱我的孩子,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们...
而孩子呢?
他们会觉得那些过去的伤害已经深深的刻在骨子里,变成了影响他们性格的“东西”,甚至成为人格中自我扭曲的某个部分。
那些从小到大默默忍受的煎熬,一直在内心里控诉,变成委屈和愤怒,那些伤害,对于他们来说,永远不会遗忘!
所以,父母和儿女之间,永远有一个错位的认知,成为彼此理解、彼此接纳的巨大鸿沟!
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句话:“中国的父母们,他们一直觉得孩子欠他们一声“感谢”;但孩子们却觉得,父母欠他们一个“道歉”。
肆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不容易,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比如十七岁的上海跳桥少年,比如朋友的女儿,比如身陷童年创伤的来访者...
比如...我们自己!
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溺爱、骄纵、放任、忽略、冷漠、粗暴…等等,从宠爱到伤害,唯独缺少——尊重!
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这样不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缺乏“尊重”,不懂父母的尊重,对于塑造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自主权利和独立思想的人,是多么重要。
而我们接受更多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思想,“打是疼骂是爱”就成了我们“习得性经验”!在父母的认知体系中,孩子只是他们的依附,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
所以那个情绪失控的妈妈,才会如此用如此粗暴的方式,放任自己不理智的行为,在那么危险而逼仄的环境下,把孩子逼到无路可退!
她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吗?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妈妈已经很可怜了,她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完全击垮,而且很可能导致她余生都无法再走出丧失的哀恸,在自责中痛苦...
但是,谁又该为这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年逝去,来承担责任呢?
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身处的危险环境要有觉察,要懂得远离。
谚语说:“上高楼、不争持,过大河、莫红脸”,则指的是不要在危险的环境中发生矛盾,因为当情绪受到刺激,危险的环境刚好给悲剧的发生,创造了可实施的条件。
而那个妈妈,恰恰是用最不理智的方式,为儿子的“意外”,创造了可实施的条件!
她不但将车停在桥上,还下车指责并试图拉开车门,可以想象她当时情绪有多失控,话语有多少过激...
她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当悲剧发生的那一瞬间,她才突然明白自己根本无法控制和承受这样的结果...
伍
就像很多网友会疑惑,为什么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我的一个读者@木木宝木也在评论中给我如此留言:
“我们小时候,老师骂家长打,反而没有人自杀,现在每天喊着尊重孩子,为什么孩子却越尊重越难教育?”
我这样回答他:“因为在你小的时候,首先学习的压力并没有现在这么大,上学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其次,当你被老师、家长责骂,你会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去宣泄和释放委屈,有小伙伴给你支持和安抚!而现在的孩子们,统统都失去了…”
记得有人打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说以前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像蜘蛛网一样的安全网,这个网的四周有很多根蛛丝支撑着它的稳固,比如父母是一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呵护是一根,还有兄弟姐妹支持、邻居帮助、野外放松、小朋友陪伴、同学安慰、老师教导、个人兴趣...等等”
每一个支撑点既是化解危险的力量,又是逃避灾难的通道。
当孩子们遭遇情绪危机时,可能其中一根或几根蛛丝断了,但还有很多根却会牢牢的支撑着,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迂回空间,可以度过那些风雨和危机。
而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一丝孤悬,那些支持系统都丧失了。
所以,真的不是现在的孩子们承受能力弱,而是因为他们身处在情绪链的最末端,所有的压力最后都传导到他们身上。
而现实环境却没有给他们一个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回旋余地!
父母是孩子最后的保护屏障,也是他们唯一的那一根“蛛丝”,一旦这根连结断裂,他们就被推到了无法回转的危险边缘!
那些指责孩子们心理脆弱的人,请想一想,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本能,除非是万不得已,否则没有人会愿意直面死亡。
那些一再逝去的年轻生命,正值对人生充满憧憬和美好向往的年级,亲情、爱情、友情...世界的辽阔和精彩,人生的际遇和风景,都等着他们去经历和探索。
所以,他们其实并不脆弱,相反,他们甚至更善于忍耐,如果不是被逼到忍无可忍,他们不会选择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
心理学家海因茨·胡科特对于父母教育的论述非常经典,他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这句话是说,一对具有健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