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更换伴侣,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是无法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的,即使有一段看起来稳定的关系,其伴侣也很可能只是个挡箭牌,作用是用来掩饰本就 “不安份”的灵魂。

这样一类人,就是还没有真正从原生家庭里分离出来的“孩子”。

1


分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和原生家庭逐渐分离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日渐成熟的过程。

每个家庭的环境和结构不一样,也导致分离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1.成熟分离:为人父母,会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是你,我是我。这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仍然亲密,但是他们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自主权,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这种孩子懂爱、会爱且独立。

2.拒绝分离:父母和孩子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父母控制,孩子依赖,即使身在异地,内心也是黏在一起,缺乏独立的心理空间和自主权。这种孩子长大会和父母有着非常纠缠的关系,他们始终在亲密和独立间徘徊。

 

3.单纯分离:曾因被迫分开,在亲密关系中感受不到爱。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回避爱与亲密,拒绝与他人拥有亲密关系,若即若离,或保持一段让自己舒服的距离。

我们今天所要具体看看的是“拒绝分离”这种情况:由于心里上还没有和父母真正的分离,可是社会需要我们分离,现在会发生什么事情?

是的,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爸爸”或“妈妈”。

可是,“爸爸妈妈”是无可替代的,寻找他们太难了,似乎永远找不到,于是,只能不停的“更新换代”,永远在亲密关系中寻寻觅觅,兜兜转转…

人们在寻找亲密关系的时候,会随身携带原生家庭的烙印,但是成熟分离的人会在互相接触中,最终磨合成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而拒绝分离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则会被牢牢的禁锢在原生家庭中。

由此可见,频繁更换伴侣,可以理解为——是在找自己的异性父母。

2


我们曾经和母亲,一个身体两颗心脏,亲密如一体,当我们从温暖的子宫出来,呱呱落地的一瞬,就已遭遇人生第一个痛苦的分离,我们放声痛哭,直到被妈妈紧紧拥抱,从此我们和母亲建立了深刻的依恋。

在良好的依恋关系中,慢慢的建立我们的安全感,当我们充分安全了,开始放心的去探索这个世界,于是渐渐的跟妈妈完成分离,虽然始终有根隐形的绳子牵引着,可是已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除了这种最理想的情况下,实际上,分离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特别是在父亲缺位的家庭里面,母亲独自带儿子生活时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妈妈与儿子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伴侣关系,除了没有性生活,过的就是夫妻般的生活,在这种共生的状态中,分离便给母子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的独立性逐步加强,已不再满足于父母的生活方式,他们渴望诠释生命的自由和独立,他们也想属于他们自己。可有太多的父母觉得孩子是他们的私有品,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当孩子们渐渐羽翼丰满,想要展翅高飞时,想要囚禁他们,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

孩子本是 “ 借 ” 父母而来,现在却成了 “ 因 ” 父母而生。他们成为了大人的一部分,不再有力量与其分离。

当孩子被母爱所吞噬,只有妈妈 “ 吐 ” 出来,孩子才能拥有真实的自体,这时孩子才能得以重生,不再透过妈妈看世界,且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的欲望。

我们总是禁不住感叹: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 “ 聚拢 ”,而只有父母之爱是走向分离,当一位母亲能得体的退出,我们十分感动与和钦佩。


宋丹丹就是这样一位母亲,我们从她给儿子巴图的信里可以看出:

“没有孩子天天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当然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所以我说,巴图,你如果不是真的想我,千万不要给我打电话,你妈自己玩得挺好,呵呵。你好好自己玩,如果你真的想我了,你可以给我打电话。”

她还说:“ 我希望给我的孩子最大的空间。我生了他,他就是自由的,不束缚他!”

宋丹丹真的做到了:尊重孩子的身体和想法,保持距离,让彼此自由呼吸,给予了孩子最“有分寸”的爱。

3


我们来看看,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如何帮助孩子分离呢?

现在很多家庭是“丧偶式“的教育,父亲不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母子之间联系过于紧密,然而“父亲的隔断”,却是最适合、有效的分离工具了,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父亲回归家庭参与育儿,让父亲有机会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让男孩认同于父亲,回到“男人的世界”,孩子也会从中学到许多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这样才能使父亲发挥其功能的最大化,让这个家庭里所有人回到正常的家庭序位。


如果父亲无法回到应有的位置上,该怎么办呢?

有些父母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时,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闹,还会拉上孩子一同参与对爱人的批判,或者逼孩子做选择等等。这时孩子很容易“填补”、 “替代 ”异性父母的角色,在母子关系中,男孩可能会去照顾妈妈,承担其父亲的角色,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可是,孩子却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巨大的痛苦,把自己的命运和母亲紧紧相连,犹如被绑在同一根绳子上面,更糟糕的情况是:孩子成了母亲活着的理由,两个人开启了共生的模式。

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是我们。父母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熟稳定地发挥自己的家庭功能,独自处理自身的焦虑与痛苦,避免让孩子卷入父母的感情漩涡。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去代偿父亲的功能?

作为妈妈,都很愿意努力的去弥补孩子的缺憾:

首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象征意义上的“父亲”,比如多接触叔叔、舅舅、男老师之类的年轻男性,他们也可以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男性的榜样,让孩子感觉到力量和支撑。

其次,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家庭转向社会,比如: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

注意到以上这些:我们的孩子也一样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4


人一生注定孤独,爱注定要承受这份孤独与不舍。

就像每个父母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都是应该是自由的。父母应该与孩子分离,而且注定要分离。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父母儿女一场是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