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其实并非好事

在许多家长关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乖”是一个小孩不哭不闹、不乱买东西、老实在家不出去乱跑的最高评价。但是你知道吗?孩子太乖其实并不是好事。在很多心理咨询案例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家长说孩子小时候明明很乖,突然性格大变,很叛逆,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怎么了。许多心理咨询师是这么说的: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高;反而是小时候越调皮、越自由叛逆的孩子,长大后心智更加成熟。

看看亲子教育中别人家的小孩的榜样—乖小孩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问题呢?我们来一一梳理。

一、乖小孩多存在讨好心理

听话、乖、不哭不闹会让大人开心,一旦惹大人不开心可能就会被抛弃。在这样的观念下,乖孩子会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藏在心底,即便多委屈难过都不会哭,而是为了让父母笑着夸自己懂事而装出一副“我是听话小孩”的模样。长此以往压抑,孩子会逐渐以满足他人需求为主导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任何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都会觉得很心累。

二、乖小孩的内心是封闭的,情感是疏离的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奇的,如果孩子迫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的压力而选择压抑本性伪装成乖小孩,其实就能说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在父母面前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也无法向吐露心里话。有些孩子摔倒了不会哭,其实并不是不难过,而是担心父母知道了反而会责备自己,这就是孩子并不觉得父母会包容自己犯错的表现。

三、乖小孩不擅长成为生活的主人

我们在许多咨询案例中发现,大多数乖小孩的成长历程中,都带着父母的规划和控制。小到选择朋友、今天做什么事、穿哪件衣服,大到兴趣班选择、学校工作的选择、婚恋对象的把控等等,乖小孩大多要听父母的意见(或者说决定)。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下,孩子没能学会从多种选择中权衡利弊和听从内心,不管长多大,一遇到问题还是会习惯性地寻求父母的帮助而非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的孩子独立性和生活的适应性是很差的。

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改变呢?

首先,多跟孩子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多问问孩子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话和行为,放下父母的身段去做孩子的朋友。

其次,改变认知,孩子不是越乖越好。多问问自己,有些事是孩子想做的还是自己希望孩子做的,他会因此开心吗?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用“都是为孩子好”做挡箭牌去遮掩自己的控制欲,孩子不是自己人生的延续或补偿,孩子终究要过自己的人生。

最后,鼓励孩子做决定,与孩子讨论选择背后的好和坏,但适当地将决定权交给孩子,即便最后会犯错,能让孩子得到收获和成长又何尝不可的,就陪他一起错吧!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