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当我们看到这个字,我们脑海中会浮现许多词语,包括但不限于:梦想、白日梦、噩梦、梦魇、痴人说梦……总结以上词汇我们看下来,梦似乎有几个特征,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能引起我们一些情绪情感的。所以究竟什么是梦呢?梦其实是一种与睡眠相伴的生理现象。


从古时候,人们就发现了人会做梦。并且对梦境非常好奇,怀揣着各种猜测。无论是到现在仍未众人所知的周公解梦、还是庄周梦蝶中,庄周提出的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不论其是否正确,但都反映出了古人对于梦的独特见解以及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梦境的视角。

包括现在我们仍对梦境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想、幻想,包括我们的科学家也对梦境非常的感兴趣,于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梦境。大家可能了解相对较多的便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


除了佛洛依德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心理专家对梦想进行了研究。包括随着我们研究工具的发展,我们也有更多科学的方法来测量一些我们的生理指标,通过一些生理指标来探究梦。我们的梦境。关于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林斯基和柯莱特曼。对于梦境的研究无疑是要基于睡眠的。于是科学家们通过叫醒不同睡眠时期的被试,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探究梦境。在大家看来我们有时做梦、有时不做梦,有的人做梦多,有的人做梦少。但真相是否如此?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做梦的,但是由于我们每个人清醒的时间不同,有的人记得自己做梦,但有的人会忘掉自己做的梦,所以大家认为自己没有做梦。

那么到底为什么做梦呢?其实目前也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家都认同的就是梦境的产生有两个因素,分别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关于心理因素,就像我们大家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夜晚做的梦可能就是自己白天一直在想的、一直纠结的、渴望得到的。但有些并不是。佛洛依德认为梦境是自己压抑的潜意识的欲望的表达。生理因素就是我们的一些脑区的完整性、以及一些神经冲动的产生。


现如今对梦境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对梦境的误解也在慢慢减少,我相信终有一日我们能解开梦境带的神秘面纱。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