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个名词被人熟知却是因为曾经的一起人质挟持事件。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兴趣,心理专家很好奇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这种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情结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为这种一眼反常识又不合乎情理的症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作为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引发了无数讨论和热议,也有由此衍生出的二创作品。
在围绕此话题的相关讨论中,有人提出“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是否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动画中的贝儿为了保护父亲,主动成为野兽的人质,却在最后与野兽相爱,这个剧情看起来的确是“人质爱上绑匪”的走向,也不奇怪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但事实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质,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绑匪因为某种原因劫持了人质,并且得到人质的认同。
2.人质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3.绑匪对于人质有略施恩惠的行为。
4.人质没有与外界接触的渠道,信息来源是单一的(绑匪)。
5.人质坚信逃脱是不可能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会出现由恐惧、害怕,到同情再到帮助绑匪的几种情绪变化,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转变感到不知所措,随后感觉到了生存危机,但在相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但没有生命危险,甚至还理解了绑匪的行为,最后就会成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反观贝儿,首先她是自愿来到城堡成为人质的,其次她并没有生存危机,野兽也并未切断她与外界的联系,还有过送她离开的行为,这也不构成“人质坚信逃脱是不可能的”这一条件。并不是所有“人质爱上绑匪”的故事都是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美女与野兽》中贝儿是在与野兽的长期相处中,了解洞察了野兽,清醒地爱上了真实的他,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胁迫。贝儿并不具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特质,因为“她保留了她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