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常被称为是狂风骤雨的阶段,等待孩子们一边是整个社会满心的期待,一边是无法预知的青春冲动。正如埃里克森所言,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建立自我同一性以及角色混乱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本能冲动高涨,同时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压力环境,他们开始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但他们很快发现一切并不见得都能如自己所愿,于是,他们开始矛盾,冲突,混乱,随之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的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其良好行为、人格以及品德的形成,很多学者将攻击行为原因归结为孩子受到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却很少将视角转向学校,而学校作为青少年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师生关系一直属于社会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同样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很多。实证研究发现,温暖和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业成功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积极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更具备适应能力;相反,师生关系紧张,不但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会导致学生在学校产生紧张、郁闷、压抑等负面情绪。
在一项针对师生关系和青少年攻击性问题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师生关系不好的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师生关系较好的学生,且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负面关注的学生将会遭遇更多问题,比如情绪调节问题以及破坏性行为等问题。在相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的对攻击行为较强的学生流露出各种负面情绪和情感,或表达出各种消极的语言,导致这些学生也会将这种情绪情感和语言投射到教师身上,影响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关系,抑制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产生,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势必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良好发展。

另外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良好的师生情感可抑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假设获得强烈支持。通过查找以往研究发现,如果未成年人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则其犯罪的发生比将减少至17.0%,而当师生情感每下降一个档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比就会增大至1.339倍。如果一个老师赞美学生,学生将更有可能在未来表现出同样的良好行为。然而,那些因为不良行为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在将来也更有可能重复不良行为,尤其当这种不良行为是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关注的唯一方式时。
一系列的研究结果都引发了我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该如何改变师生关系“表明化”、“形式化”的普遍现状以强化未成年人与学校之间的依附,反倒成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策略之一。
学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圣地。对于那些攻击性倾向较高的青少年,教师应该给与更多的爱心和积极关注,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思维和行动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爱的教育中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