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未成年犯罪

根据全国司法部门的报告,2022年未成年犯罪总量为22.2万起,《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书显示,从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显著上升。


未成年犯罪一直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回顾过去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大都只是将目光集中于法律、社会、学校等角度,很少以犯罪未成年个体为中心,对其内部机制、心理风险因素进行剖析。本篇就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入手,以几个易懂的专业概念作为基础,为读者揭开未成年犯的内心世界,共同探索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新途径。

首先是依恋方式,研究表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被证明和未成年暴力犯罪存在关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人类的依恋关系与:“获得安全感、需要被看护、被安抚、并且处境安全”有关,儿童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智力,需要充分的照顾,在被照顾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成人的经验,成人的能量,成人蕴藏的信息,并将此储存到一个幼小心灵的底版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潜意识库,因此,这么看来不良的依恋方式很容易就成为未成年犯罪的强大助推力。例如性罪犯在亲密关系中更多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方式,很多性罪犯未成年人的父母可能就是忽视型,很少稳定地、主动地回应或是提供孩子的需求。


其次是共情能力,共情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想法和体验进行理解和感受的能力。共情缺乏和反社会⾏为之间的关系在儿童小学低中阶段就可以识别,随着年龄增长,这两者关系会变得更加明显,后续研究也明确表明缺乏共情是持续性表现出攻击和反社会个体的特征。


最后是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类行为障碍,其核⼼特征是重复的、持续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常见的例子是未成年的问题小孩总是重复表现出偷窃、纵火、离家出走、逃学、损害他人财物和公物、频繁撒谎等行为,如若这类行为不被其监护人及时制止并纠正,则极易演变成未成年犯罪,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监管和教育,进行正向引导,多与家人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并遏制违法犯罪的念头。学校方面也需行动起来,不仅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课程方面也要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2016年以来,全国共有1869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经检察机关帮教后考上大学。升学率大于再犯率,说明在年少犯罪的未成年,仍然有很大的概率掰正回来,拥有美好光明的未来。护花更须众人力,春风化雨无尽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把犯罪未成年人向正确的道路上指引,而不是听之任之,任之放之,冷漠的看着他们走向深渊,更不能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推动他们的犯罪心理,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推一把是少年犯,拉一把是大学生。涉世未深的少年只是一不小心走了错的路,把他们拉回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都要行动起来!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