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社会人格犯罪为何频频发生?

2019年,美国阿肯色州发生一起死亡车祸,一共造成两人丧生,警方获报调查案情和死者身份,竟发现其中1名死者,竟是在1998年犯下阿肯色州校园枪击案的安德鲁·戈尔登(Andrew Golden)。

案发当时他只有11岁,还有一名共犯是13岁的约翰逊(Mitchell Johnson)。当时他们先是触动火警警铃,大批师生疏散之际,两人持枪疯狂扫射,当场包括4名学生和1名老师不幸丧生,另外还造成了还有其余10人受伤的惨剧。由于当年两名嫌疑人还是未成年,事后戈尔登和约翰逊遭警方逮捕,尽管依法以谋杀定罪,但依据阿肯色州的法律,2人只能被监禁到21岁,刑事纪录也会被封存。

戈尔登的故事令人震惊唏嘘,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犯罪事实来看,他们的手法凶残、毫无人性、伤死范围大,可以理解为是一项严重的反社会人格犯罪。了解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特点是必要的,再根据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定制合适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青少年犯罪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频发,暴露出我国青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反映出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带来的深刻影响。

犯罪数量上升,暴力犯罪增多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犯罪性质呈成人化趋势。一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数量的增多,反映出青少年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青少年针对性教育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青少年处于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长大成人的青春萌动过渡阶段,18 至 25 周岁之间的犯罪率上升明显。

单亲家庭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

在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单亲家庭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占主体,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单亲家庭青少年的主要特点是孩子从小随父母一方成长,父母一方对孩子关爱是由缺失的,家庭矛盾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心理健康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留守青少年缺乏父母管教,行为比较自由、放纵,不良心理情绪无处倾诉,也没有家长在身边言传身教,往往会以暴力行为的方式呈现,进而导致误入歧途,酿成悲剧。家庭关爱和父母管教等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犯罪动机有偶发性,有不良嗜好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青少年的问题小孩犯罪动机单一,且具有偶发性。青少年犯罪前无征兆,且不良行为嗜好的出现,增加了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据调查,87.6% 的犯罪青少年有吸烟行为;83.7% 的犯罪青少年有不良交友过往;79.7% 的犯罪青少年有打架斗殴行为。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嗜好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任何年龄都会对个体产生严重影响。了解反社会人格心理的产生,更好的及时的对青少年的身心障碍进行及时干预纠正。正如Paulina Kernberg(1989)所指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具有极端的攻击性,出现对兄弟姐妹或动物作出暴力和危险行为,以及破坏财产的程度。

自恋

反社会人格的本质特征始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存在。在以攻击性为主的反社会人格的情况下,存在着恶性自恋的症状。他们缺乏对重要他人的情感投注,同样也缺乏对自我的正常的爱,这表现为挑衅、无所畏惧、潜在的自我毁灭行为,以及当他们体验到自己被逼入绝境时,容易冲动地自杀。在强烈的愤怒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对他人做出严重的攻击和杀人行为。

个性冷漠

对成长史的仔细评估,会揭示出始于幼儿时期的相应的反社会行为。普遍表现出个性表现冷漠和冷酷,甚至会也延伸到动物身上,他们可能会毫无感情地虐待或遗弃动物。

无愧疚感

这些患者表现出无法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感到内疚。他们可能会为已被发现的行为表达悔意,但不会为他们认为仍然是秘密的或其他人不知道的行为表达悔意。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们可能非常擅长评估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伦理动机的可能性对他们来说是如此陌生,无法想象他们的残忍或剥削行为让他人感到悲伤、担忧或道德冲击。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