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断多巴胺到底有多神奇?

不管你有没有听说过,但不知在什么时候,一种“戒断多巴胺”的风向已经悄悄流行起来,甚至在硅谷创业者中掀起了“多巴胺戒断”潮。


在这类观点中,人会感受到快乐,是因为人体内的两种快乐分子: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者虽然作用相同,但产生的机制却不太一样。多巴胺廉价、易得,在你吃到美味的食物,或是用手指快速刷过一条接一条的短视频时,大脑都会分泌多巴胺,给予你即时爽感,属于奖励机制。而内啡肽则不太一样,它的分泌很吝啬,通常出现在你经历了长跑或是健身这类伴随着痛苦过程的活动之后,给予你延时满足,属于补偿机制。


所以这类观点的追随者们认为,要“摆脱多巴胺,追求内啡肽”,并声称这样可以「重置」大脑中多巴胺受体的刺激阈值,让人感知到之前被忽略的细微的快乐,发挥更大的自控和自律能力。为此,一日三餐尽量难吃,不能看手机、喝酒、打游戏等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更有极端者,甚至禁止摸猫摸狗,禁止跟自己所爱的人互动等。为了避免快乐,他们真的很努力,做出了莫大的牺牲。


然而,多巴胺到底是什么?它真如上述一般弊处颇多吗?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好好了解过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但自从 1957 年,科学家将多巴胺命名为快乐分子后,人们似乎就对神经递质产生了一种广泛误解,认为不同的神经递质与不同的情绪一一对应。然而实际的运作过程远比你想象的复杂,神经递质只是中性的工具,多巴胺参与了成千上万个神经化学过程。它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取决于它经过了哪条大脑通路。


目前科学家主要发现了 4 条多巴胺通路。分别是:黑质纹状体通路(调控运动功能)、结节漏斗通路(调节内分泌功能)、中脑边缘通路(欲望回路)、中脑皮质通路(控制回路)。同样的多巴胺,当它经过不同的回路时,会影响大脑产生不同的想法。当它流经欲望回路时,就会勾起我们做某事的强烈欲望;当它流经控制回路时,就会激发我们的毅力,控制自己不冲动行事。放纵和自律只在一念之间,但,它们都是多巴胺。


多巴胺不是被妖魔化后,诱引我们堕落的潘多拉盲盒,相反,多巴胺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人们长期处在缺乏多巴胺的病理状态下(比如抑郁症),常常会发现自己甚至没有欲望起身吃饭、洗澡、工作。


任何事物只要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适量,都是合理的。内啡肽没那么神话,多巴胺也并不低级,它们都是保证人体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