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恋型人格?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源于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的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的人。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爱慕不已、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溺水死亡。众神出于同情,让他死后化为水仙花。后来,弗洛伊德将“自恋”这个词融进了他的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理论中,并定义“自恋”是继自慰阶段之后的正常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恋物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为某些人浮夸的行为举止而称其自恋,例如过分的自我崇拜,时刻在意自己的完美等,但这只是大众普遍理解的自恋。心理学中认为自恋是一种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在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


这类人群会认为自己比他人要完美,自己是不可多得的稀缺人才,错误地判断自我价值,并且要求别人也同样认可自己,也会觉得只有特殊的“伯乐”才能赏识自己这匹“千里马”。但十分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傲自大的外表包装下,研究发现,自恋者往往长期处于脆弱的低自尊体验中,

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分析,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自己,然后健康发展,再将其投向客体,通常来说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母亲或是其他角色,会是最初的客体,此时孩子是将这个客体有别于自己来爱的。但如果在投向外界客体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这种爱便会折返回自我,之后他们的爱便是以自我为模型的,而不是母亲(他者),这种现象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想要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最重要的是帮助其解除“自我中心观”。一个人最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实际上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就是退化到了婴儿期。患者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复盘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些存在着婴儿化的特征,还可以邀请一位自己信任、敬重的同伴,在自己出现类似行为时及时提醒并督促改正。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