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到底有什么魔力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初恋就是如同“白月光”一般的存在,心心念念,可望而不可及,一直喜爱,却无法触碰。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后,不少人表示这部电影勾起了自己对于初恋的种种回忆。作为一部青春爱情电影,《那些年》取得了不错的奖项、激烈的反响和口碑,但更吸引我注意的是这部电影下的评论,评论区的人们都在讲着自己的初恋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青涩的懵懂与冲动,正因如此,结果也都是充满了遗憾与怀念的伤痛文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评论也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更完满地呈现了所谓“初恋”。


可以说,在遇到一生挚爱之前,初恋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不论经历多少年,不论是否已经有了新的伴侣,对于初恋的印象总是深刻而坚定的,在男性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而这种“白月光情结”其实是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效应解释的,即契可尼效应。是苏联心理专家蔡格尼克在1927年的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又称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做完工作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得出结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对已经完成的、有结果的事很容易忘掉,对被迫中断的、无法完成的事却记忆犹新,“白月光”正是后者。


《那些年》其中有一条评论是这样的。“我的中学时代是完满的,唯独除了她。若我能知道,她如今过得如何,或许我也就不会如此割舍不下了。” 所以,初恋便是这样一份让我们放不下的,未完待续的感情,得到只有一种可能,得不到却有无数可能,我们永远无从得知结局如何,只有在回想起时,心中会泛起无尽的涟漪。


其实你所怀念的不是初恋,而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岁月,那个再也找不到的,意气风发的自己。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