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系的建立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段亲密关系,而每段关系之间如何相处,关系会如何发展,关系最后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两个人的依恋模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具备的“依恋模式”通常是建立和维持一段关系的核心。


依恋关系理论最早是由John Bowlby提出来的,他认为依恋关系是漫长演化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产物。婴幼儿一出生时,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要依赖身边的人帮助来避免外界的危险,才得以存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发展出一套自身与外界互动的方式,探索世界并参与社会关系。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可以自立之间有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个体无法脱离养育人独立生存,因此这段依恋关系也叫完全依恋关系。这种无法拜托的依恋关系会导致一个人依恋模式的形成。

最开始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但由此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影响的不只是孩子与母亲间的关系,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当人们有需求,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侣),而青春期以后同异性个体建立的依恋关系,以及同朋友之间建立的依恋程度比较低的依恋关系,这时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凭个人决定,可以选择的,再之后,由于生活、配偶等发生改变,还会建立不同种类的依恋关系,但无论如何,都必定会受到早先建立的依恋模式影响。


John Bowlby将依恋关系的系统称为内在运作模式,我们会从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并将其转化形成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从而可以为未来与外界交互时作为参考,心理学中也将其称之为基模(schema),一个与社会互动的准则。当个体与依恋对象互动时,对方总是稳定的、可获得的,并且给予支持时,个体就会充满安全感,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同时对方也是值得信任的,这样发展出来的内在运作模式就是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正向运作模式;但是如果个体的安全感未被满足,就会担心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对他人也会处于患得患失的态度。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针对John Bowlby的理论设计了一个实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的依恋关系模式,最后将幼儿的反应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不安全依恋——焦虑/矛盾型。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