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个什么东西?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


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主从性  

其特点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人际关系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有主从性因素。


(二)合作型  

其特点是:双方有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彼此能配合和容忍对方。


(三)竞争型  

其特点是:双方为实现各自目标常常竭尽全力,因而充满活力;由于竞争时间长,又使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主从一竞争型  

这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双方相处中,有时是主从型、有时是竞争型的人际关系,这种变换使双方难以适应,往往无所适从。这是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五)主从一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与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双方在其中能和谐共处。如果其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则关系更为融洽。


(六)竞争一合作型 

 双方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时而竞争,时而合作。的人际关系,双方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避免交往过频。


(七)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  

这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兼有三者的特点,这种人际关系较为少见。特点是:双方关系毫无规则,不清楚要做什么。


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n110)理论。其要点是:


(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根据(一)和(三),人际关系的取向有六种。


(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

1.主动包容式

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被动包容式  

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3.主动支配式 

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4.被动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5.主动感情式  

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亲密,二者互补。


6.被动感情式

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影响

1.包容需要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


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


2.支配需要  

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


或者形成拒绝式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儿童焦虑过重,防御行为明显。


3.感情需要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关系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


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对待自己。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