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突出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现阶段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人数还有不断上升地趋势,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达到老龄化高峰。


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又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有学者认为如何根据中国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保持和增进老年人地心理健康,缓解老年人心理功能减退对社会的压力,成为目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一大课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其生活适应能力,是与其生活质量优劣显著相关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具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的致残率显著增高,导致医护资源的巨大消耗。可见,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健康老龄化意义重大。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相对于生理功能而言,其发展与变化趋势更为复杂和多样,不同心理素质有其不同的变化a特点。另外,文化、环境和时代等因素也往往使各项心理功能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如果对这些心理的变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本文将从老年人的认知、智力、动机与需要、情感及个性的变化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采取应对调节措施,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1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逐渐衰退,运动灵活性及速度也出现明显的减退,因而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易出现焦虑情绪


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老年人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尤其是在信息的主动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记忆障碍表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有时会出现错构与虚构的情况。这些都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从心理保健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自然趋势,这样既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来获取满足感,也有助于避免沉重感及悲观、焦虑情绪的产生。


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下降不是全面的。如果能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现有功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会大大延缓,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还可能并不亚于青、中年人。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由于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的很好,因而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的方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在记忆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识记,努力发现周围可联合记忆的功能。总的来说,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可以集中选择一些重要的认知功能来巩固和干预。


2  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


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人智力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含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因此,坚持用脑有利于在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而且活动锻炼对智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老年教育网络;


发展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主义的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求,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老年社团与独特的老年亚文化,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力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而且对于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经济和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老年人的动机与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他们普遍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


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要求。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


4  老年人基本的心理特点

失落孤独:

忙忙碌碌了几十年,或者是从一定的领导岗位退下来,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容易产生失落心理。由于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子女在外辛苦工作,更多的时间是两个老人或独自在家,加之行动越来越迟缓,生活圈越来越小,交际圈越来越小,容易产生孤独心理,如果身体有疾病或者长期卧床,久而久之会感到孤独,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怀旧心理:

无论老年人的人生经历是否丰富,老来都喜欢怀旧。怀念自己的亲人,回忆过去的浪漫,想想曾经的辉煌,翻翻个人的“文物”,增添一些人生的感慨。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有苦有甜。怀旧会产生一些负面的综合情绪,比如自卑、压抑、愤世、焦虑等等。


自卑心理:

往往体现在自尊上,喜欢听一些恭维的话,喜欢占据家庭的主导地位,而子女往往又很难根据其意愿做事,希望儿孙能够听自己的,能够既孝又顺。在社会上也希望得到地位、认可和尊重,如有一定职务的还希望听到熟悉的叫法,比如某局长、某处长、某老总、某经理、某厂长,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怕被子女和社会遗弃。


比较固执:

老年人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想观念、认知观点很难改变,比较固执己见,稍有不同意见容易争执,有的还会记恨,有的争过则过,就像小孩子。


疑心较重:

一旦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就想到可能是重病,思想压力更大。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由于视力和听力等生理机能衰退,见到有人谈论就以为在谈自己,心理不阳光。如果有人指点,更是火上心头,认为别人居心不良,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心里比较阳光的,这也是人们所期望的,上述心理特点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


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日常生活技能包括做饭、吃药、理财、交通、打电话、家务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观,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交往,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参与老年教育,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观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微信扫一扫
打开心灵密友小程序免费问